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综合 >  >> 
现代雕塑艺术范文_环球今日报

时间:2023-07-04 11:20:08    来源:文秘帮

现代雕塑艺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传统木雕;现代雕塑;艺术;联系

雕塑艺术自出现以来,对人们的审美观和审美高度都有了定的改变,在古代的文明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利价值。人类生活是有两种需求构成的,即物质需求和功能需求。木雕却能将这两种需求集于一身,同时满足人们的这两种生活需要。所以,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木雕始终有着自己的位置,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传统木雕发展至今。已成为今日雕塑艺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的分析传统木雕、现代雕塑与现代雕塑艺术的联系。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一、传统木雕与现代雕塑艺术的联系

中国雕塑源远流长,在史前就显示出相当高的水准。中国雕塑虽然艺术价值高,但是在古代,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一点。长期以来,人们对于中国雕塑的知识十分缺乏,甚至可以说,木雕在古代并不是一个上得了大雅之堂的艺术作品。这是因为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学术思想的狭隘性在作祟。在我国古代,文人墨客、达官贵人等一些腐朽的传统文人士大夫崇尚的艺术是“琴、棋、书、画”,这些艺术不需要花费体力,是一种象征身份和修养的技能,看作是一种修养。同样是艺术,木雕艺术受到的待遇则有着天然之别,那些文人士大夫并没有觉得这是一种艺术,只是制造业的一种。像木雕这种需要跋山涉水采集原材料,又需要一些刀、锉等之类的工具雕琢才能完成的物品,那些所谓的上层人士是不屑一顾的。木雕都是由一些民间艺人完成的,他们将雕塑当成自己养家糊口的一门手艺,并没有觉得有多高的艺术价值。中国雕塑始终难以获得当权者的重视,在传统的文明史上根本没有获得相应的地位。由于从事雕塑活动,大多是一些民间艺人,他们大多文化知识不高,动手能力较强,但是理论研究方面则是有欠缺的。没有人能够自觉地把它的美学观念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推送到历史舞台。雕塑技术一代代的传承下来,只能依靠工匠们跟着中国画的形式模仿和制作,作为一种赚钱的手艺中传承下来。使得雕塑艺术本身失去了自己独特的创造力与语言表现形式,这种将传统雕塑低级的奴隶化的观念延续至今。

传统的木雕作为传统雕塑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流传至今。我国的传统木雕与同时期的其他国家的雕塑相比,是技术成熟最快的。当埃及雕塑缺少生气和精神的灌注的时候,我国雕塑已经进入了一种抒感与自然和谐的境界。虽然在美学方面的系统理论缺乏,是一个缺憾,但是发展至今,我们可以根据一些出土的古代雕塑做研究来弥补这一缺憾。传统雕塑在现代的雕塑史上得到了它应有的地位。现代雕塑是对传统雕塑的继承发展,虽然现在已经进入工业化,有关雕塑的很多工作可以依赖机器来完成,但是这并不影响现代雕塑的艺术性,而是在传统雕塑的基础上对加工方法进行了补充和创新。现代木雕与现代雕塑是一种继承关系,而传统雕塑永远是现代雕塑艺术殿堂里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

二、现代雕塑与现代雕塑艺术的联系

现代雕塑艺术在作品上极其丰富,但是多而精的,并不杂。大致上可以分为一下几类:宗教雕塑、明器雕塑、陵园雕塑、纪念雕塑、装饰雕塑和工艺雕塑等,这是按照雕塑的功能划分的。

宗教雕塑的出现与我国的文明是分不开的。我国自古以来是一个信奉佛教的国家,全国各地供奉着各种佛像,雕塑这些佛像就形成了今天的宗教雕塑。宗教雕塑一方面拓宽了雕塑的范围,但是也对雕塑产生了一定的限制。因为中国人很重视佛教,所以雕塑佛像更是不能越雷池一步,永远按照传统的风格来,这样雕塑本身就失去了创造力和生机,没有了进步的空间。保存至今的宗教雕塑,其艺术价值由于其本身的历史性而得到提升,越是久远的雕塑在现代雕塑艺术中的地位越重要。

明器雕塑作为现代艺术的一部分,艺术成就也是非常高的。明器雕塑是以虚拟物象的模式,分为实物和虚拟两大类。明器雕塑的材料有木、陶、竹、金属、石材等,将这些原材料通过美学设计和技术加工,就形成了中国雕塑史上最具象征意义的一类雕塑,这种雕塑史为了代替原始社会残酷的人葬制度而产生的。现代雕塑中,已经没有了这类作品,但这不能磨灭明器本身的艺术价值。

纪念性雕塑在现代雕塑中十分常见,一些学校、一些标志性的地方总会有一些纪念性的雕塑。比如南京中山陵的孙中山像的雕塑就是一种近年性的雕塑。在今天,但凡有一些值得纪念的人或事出现,人们总会希望有个雕塑出现来纪念这一人或事。在现代雕塑艺术中,纪念性雕塑的实用性很强,而且发展形势良好。

装饰性雕塑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十分常见,紫禁城的门楣、栏杆、梁柱上随处可见这种装饰性雕塑。样式之多变、技法之娴熟、艺术价值之高是现代雕塑所无法比拟的。可以说装饰性的雕塑是我国雕塑史上的一座丰碑。装饰性的雕塑也受到现代人们的喜爱,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现代雕塑中的装饰性雕塑也处在蓬勃的发展之中,在现代雕塑艺术成就上也是种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工艺性雕塑是既有实用功能又有独立的欣赏价值的工艺品,在现代雕塑中尤为受到关注和喜爱,但是由于自唐代以后失去了创造性,发展至今的艺术成就并没有很大的提升。无论是哪一类的雕塑,都是现代雕塑大家族中的一员,也都在现代雕塑艺术中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地位,是不可替代的。

三、传统与艺术的联系

传统术雕与现代雕塑代表的是不同时期我国雕塑艺术的成就,有了传统艺术的传承,雕塑艺术的成就才会越来越高,直至成为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传统的雕塑发展至今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新石器时代开始至汉代,雕塑艺术由简单的小件雕刻发展成为严峻风格的汉代雕塑。在这期间,雕塑发展迅速,走上了一盒巅峰。保存至今的秦朝兵马俑是雕塑史上的经典中的经典,形象生动、蔚为大观,自出土之后,令中外游客折服。这个时划的雕塑是在中国雕塑史上甚至在人类艺术史上都有着重要价值。

第二阶段,是有汉代至唐代,这个时期是雕塑艺术发展的繁盛时期,这一时期的雕塑趋于完美,是雕塑史上最为鼎盛的时期,可以称为是理性风格时期。

第三阶段,是从唐代直至清代,这个时期雕塑逐渐走下坡路,出现了发展止步的现象。这个时期的雕塑失去了原来的创造力,大多数是为了取悦人的,是艺术本身的价值大打折扣。雕塑只是一味的追求形式、追去华美的雕琢工艺,作为艺术品最终要的艺术原动力及个性的发挥却被忽略和扼杀了。

中国传统的雕塑艺术经过这三个阶段的发展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雕塑艺术。不论是高峰时期的雕塑还是衰落时期的雕塑,都是代表着一些特定时期的风格和艺术成就,都是具有艺术价值的。

总之,现代雕塑家拥有着一笔宝贵的财富,秦汉作品的魅力,唐代作品的精致,都是的现当代雕塑家学习和领悟的。笔者认为,现代雕塑要想不是去艺术性,应该在古人的作品中,去参悟那种摸索和追求的意识形态的过程,通过感悟去探求心灵美的意识形式。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追求原始的美不盲从潮流,才是一个艺术家应该有的姿态。

参考文献:

[1]陈佳学,木雕艺术创作[M]艺术探索2009

[2]陈佳,中国艺术史[M],中国教育出版社2005

[3]李由;以艺术触动生命:艺术界;2009年02期

[4]阮雍崇;未雕的艺术与成因现状;雕塑;1996年12期

现代雕塑艺术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木雕艺术在我国存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发展至今,仍受到广大老百姓的喜爱。木雕作为一种既实用又具观赏性的艺术种类,发展至今成为现代雕塑艺术的一部分,丰富了现代雕塑艺术的内容。传统木雕历经时代变迁,但仍经久不衰,与它自身的艺术价值是分不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雕塑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成熟。传统木雕和现代雕塑共同组成了当今的雕塑艺术。在本文中,笔者将就传统木雕与现代雕塑艺术的联系、现代雕塑与现代雕塑艺术的联系以及由此引申出来的传统与艺术的联系这三方面展开探讨,与大家一起来探讨雕塑艺术,欣赏雕塑艺术。

雕塑艺术自出现以来,对人们的审美观和审美高度都有了定的改变,在古代的文明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利价值。人类生活是有两种需求构成的,即物质需求和功能需求。木雕却能将这两种需求集于一身,同时满足人们的这两种生活需要。所以,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木雕始终有着自己的位置,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传统木雕发展至今。已成为今日雕塑艺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的分析传统木雕、现代雕塑与现代雕塑艺术的联系。

一、传统木雕与现代雕塑艺术的联系

中国雕塑源远流长,在史前就显示出相当高的水准。中国雕塑虽然艺术价值高,但是在古代,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一点。长期以来,人们对于中国雕塑的知识十分缺乏,甚至可以说,木雕在古代并不是一个上得了大雅之堂的艺术作品。这是因为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学术思想的狭隘性在作祟。在我国古代,文人墨客、达官贵人等一些腐朽的传统文人士大夫崇尚的艺术是“琴、棋、书、画”,这些艺术不需要花费体力,是一种象征身份和修养的技能,看作是一种修养。同样是艺术,木雕艺术受到的待遇则有着天然之别,那些文人士大夫并没有觉得这是一种艺术,只是制造业的一种。像木雕这种需要跋山涉水采集原材料,又需要一些刀、锉等之类的工具雕琢才能完成的物品,那些所谓的上层人士是不屑一顾的。木雕都是由一些民间艺人完成的,他们将雕塑当成自己养家糊口的一门手艺,并没有觉得有多高的艺术价值。中国雕塑始终难以获得当权者的重视,在传统的文明史上根本没有获得相应的地位。由于从事雕塑活动,大多是一些民间艺人,他们大多文化知识不高,动手能力较强,但是理论研究方面则是有欠缺的。没有人能够自觉地把它的美学观念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推送到历史舞台。雕塑技术一代代的传承下来,只能依靠工匠们跟着中国画的形式模仿和制作,作为一种赚钱的手艺中传承下来。使得雕塑艺术本身失去了自己独特的创造力与语言表现形式,这种将传统雕塑低级的奴隶化的观念延续至今。

传统的木雕作为传统雕塑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流传至今。我国的传统木雕与同时期的其他国家的雕塑相比,是技术成熟最快的。当埃及雕塑缺少生气和精神的灌注的时候,我国雕塑已经进入了一种抒感与自然和谐的境界。虽然在美学方面的系统理论缺乏,是一个缺憾,但是发展至今,我们可以根据一些出土的古代雕塑做研究来弥补这一缺憾。传统雕塑在现代的雕塑史上得到了它应有的地位。现代雕塑是对传统雕塑的继承发展,虽然现在已经进入工业化,有关雕塑的很多工作可以依赖机器来完成,但是这并不影响现代雕塑的艺术性,而是在传统雕塑的基础上对加工方法进行了补充和创新。现代木雕与现代雕塑是一种继承关系,而传统雕塑永远是现代雕塑艺术殿堂里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

二、现代雕塑与现代雕塑艺术的联系

现代雕塑艺术在作品上极其丰富,但是多而精的,并不杂。大致上可以分为一下几类:宗教雕塑、明器雕塑、陵园雕塑、纪念雕塑、装饰雕塑和工艺雕塑等,这是按照雕塑的功能划分的。

宗教雕塑的出现与我国的文明是分不开的。我国自古以来是一个信奉佛教的国家,全国各地供奉着各种佛像,雕塑这些佛像就形成了今天的宗教雕塑。宗教雕塑一方面拓宽了雕塑的范围,但是也对雕塑产生了一定的限制。因为中国人很重视佛教,所以雕塑佛像更是不能越雷池一步,永远按照传统的风格来,这样雕塑本身就失去了创造力和生机,没有了进步的空间。保存至今的宗教雕塑,其艺术价值由于其本身的历史性而得到提升,越是久远的雕塑在现代雕塑艺术中的地位越重要。

明器雕塑作为现代艺术的一部分,艺术成就也是非常高的。明器雕塑是以虚拟物象的模式,分为实物和虚拟两大类。明器雕塑的材料有木、陶、竹、金属、石材等,将这些原材料通过美学设计和技术加工,就形成了中国雕塑史上最具象征意义的一类雕塑,这种雕塑史为了代替原始社会残酷的人葬制度而产生的。现代雕塑中,已经没有了这类作品,但这不能磨灭明器本身的艺术价值。

纪念性雕塑在现代雕塑中十分常见,一些学校、一些标志性的地方总会有一些纪念性的雕塑。比如南京中山陵的孙中山像的雕塑就是一种近年性的雕塑。在今天,但凡有一些值得纪念的人或事出现,人们总会希望有个雕塑出现来纪念这一人或事。在现代雕塑艺术中,纪念性雕塑的实用性很强,而且发展形势良好。

装饰性雕塑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十分常见,紫禁城的门楣、栏杆、梁柱上随处可见这种装饰性雕塑。样式之多变、技法之娴熟、艺术价值之高是现代雕塑所无法比拟的。可以说装饰性的雕塑是我国雕塑史上的一座丰碑。装饰性的雕塑也受到现代人们的喜爱,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现代雕塑中的装饰性雕塑也处在蓬勃的发展之中,在现代雕塑艺术成就上也是种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工艺性雕塑是既有实用功能又有独立的欣赏价值的工艺品,在现代雕塑中尤为受到关注和喜爱,但是由于自唐代以后失去了创造性,发展至今的艺术成就并没有很大的提升。无论是哪一类的雕塑,都是现代雕塑大家族中的一员,也都在现代雕塑艺术中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地位,是不可替代的。

三、传统与艺术的联系

传统术雕与现代雕塑代表的是不同时期我国雕塑艺术的成就,有了传统艺术的传承,雕塑艺术的成就才会越来越高,直至成为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传统的雕塑发展至今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新石器时代开始至汉代,雕塑艺术由简单的小件雕刻发展成为严峻风格的汉代雕塑。在这期间,雕塑发展迅速,走上了一盒巅峰。保存至今的秦朝兵马俑是雕塑史上的经典中的经典,形象生动、蔚为大观,自出土之后,令中外游客折服。这个时划的雕塑是在中国雕塑史上甚至在人类艺术史上都有着重要价值。

第二阶段,是有汉代至唐代,这个时期是雕塑艺术发展的繁盛时期,这一时期的雕塑趋于完美,是雕塑史上最为鼎盛的时期,可以称为是理性风格时期。

第三阶段,是从唐代直至清代,这个时期雕塑逐渐走下坡路,出现了发展止步的现象。这个时期的雕塑失去了原来的创造力,大多数是为了取悦人的,是艺术本身的价值大打折扣。雕塑只是一味的追求形式、追去华美的雕琢工艺,作为艺术品最终要的艺术原动力及个性的发挥却被忽略和扼杀了。

中国传统的雕塑艺术经过这三个阶段的发展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雕塑艺术。不论是高峰时期的雕塑还是衰落时期的雕塑,都是代表着一些特定时期的风格和艺术成就,都是具有艺术价值的。

总之,现代雕塑家拥有着一笔宝贵的财富,秦汉作品的魅力,唐代作品的精致,都是的现当代雕塑家学习和领悟的。笔者认为,现代雕塑要想不是去艺术性,应该在古人的作品中,去参悟那种摸索和追求的意识形态的过程,通过感悟去探求心灵美的意识形式。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追求原始的美不盲从潮流,才是一个艺术家应该有的姿态。

参考文献:

[1]陈佳学,木雕艺术创作[m]艺术探索2009

[2]陈佳,中国艺术史[m],中国教育出版社2005

[3]李由;以艺术触动生命:艺术界;2009年02期

[4]阮雍崇;未雕的艺术与成因现状;雕塑;1996年12期

现代雕塑艺术范文第3篇

题旨中的“当代雕塑”非指艺术精神的,而是时间形态的,和油画艺术一样,在文化语境中,中国雕塑艺术从学科特征、美学意义到艺术的传承(艺术教育和艺术学习)在性态上是属于西学范畴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在中国的历史和油画艺术大致相同。事实上一百多年在中国文化环境中发展起来的中国雕塑艺术,对于中国本土的雕塑而言,从文化性质上说当然是现代性的。中国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引进的西方雕塑艺术,主体是西方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之后的雕塑,因此它的艺术法则(精神法则和形式法则)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人的解放和自由精神。西方的雕塑艺术在传入中国之后,“本土化”是一个自然的课题。这个课题的运行和完成,不外二种方式,一种是艺术家基于自身文化基因的、合乎艺术规律的主动方武;一种是强制性的,艺术家按体制精神进行的被动方式。不幸的是中国雕塑艺术在这短短的百余年历史中,后一种方式成为了主流。直至上世纪80年代之后,现代性成为了主流,但仍然是在“现代性”和“本土性”的纠缠中拓展。但是此时的本土性已经剥离民族性的意识形态外衣,而以自律的形态延伸。所以它和现代性是并行不悖的。

公共性和庙堂性

雕塑艺术由于自身的形态特征,历来为庙堂性的艺术主题所首选,这在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谓庙堂性。主要将其作为神器和礼器来使用的。在艺术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的雕塑艺术作品,基本上都是神性主题、君权和忠君主题、王侯将相主题、德治化身主题、英雄烈士主题等,构成了庙堂性艺术的基本形象。而人间性和世俗性则极为罕见,它们只偶然在民间艺人的作品中出现,因此无缘进入表现体制文化价值观的艺术史书写之中。西方在文艺复兴尤其是启蒙运动之后得到了革命性的改观,雕塑艺术在主题上进入了世俗的表达领域,虽然仍有很多题材是神话主题,但也转变为“神人同形同性”的面貌。而雕塑艺术之于中国,却没有出现这样的景观,原因即是中国没有经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式的历史变革。另外一方面由于物质财富和建筑文化的原因也注定了中国的雕塑艺术不可能像西方那样在文化中占据如此的地位。特别是在1949年之后,雕塑艺术被迫走上了为政治服务的道路。政治主题虽然在内容上进行了置换(如将帝王将相、神祗圣人等置换成了工农兵、革命伟人、英烈等)但却基本上承袭庙堂性艺术的表现方式,于是我们惊异地看新型的贯彻了体制思想的雕塑作品竟然成为了传统庙堂性雕塑的翻版――这些作品同样没有现实感,世俗精神和人性内涵――他们成为了革命的神祗,仍然是庙堂性雕塑!

公共性是西方雕塑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就有的一种文化特征。这是古希腊的城邦共和目的文化理想和政治秩序所决定的。它为西方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以及近现代文明昌盛打下了精神文化基础。

中国的雕塑艺术一直缺少“公共性”的文化形态,古代没有,现当代仍然没有形成具有精神文化意义的公共性,原因是公共性是要“民主”和“自由”精神来支撑的。虽然在近二十余年,中国的城雕艺术得到了史无前例的发展,但“公共性”历史任务并没有完成,大量的雕塑只是将一件雕塑摆放在城市环境中而已,“公共性”在雕塑艺术中的内在体现少之又少。所谓内在体现,是指进入了精神法则和形式法则中的“公共性”价值。它至少应有公开、共有、共享等内涵。于是笔者认为“公共性”可以说是中国雕塑艺术未尽的现当代课题,很值得雕塑家们思考。

个人性和民族性

民族性在中国的艺术评价和艺术意识之中,已经不是文化和精神的含义了,它已经意识形态化。在上个世纪80年代之前,“民族性”是一个带指令性的艺术标准,尤其针对雕塑和油画这类来自西方文化的艺术形式,“民族性”就成了合法性的代名词,它和爱国主义联系在一起,于是民族主义就被赋与了诸如崇高、伟大、神圣的内涵,而成为新的美学和艺术政治学,它的法则成为了不可逾越的律令。当时的权威艺术评论家王朝闻,在某一语境中所说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成为阐示“体制化”了的民族性这种每个艺术家都信奉的金科玉律。其实这是一句经不起逻辑论证又缺少经验知识支持,更不能理性追问的理论。如果此论成立,或者这种逻辑合理,那么中国为什么要开放?为什么要现代化?进而为什么要马克思主义?等等。

对于民族主义的“刻奇”,是那个愚化时代艺术家们的普遍意识和行为。“刻奇”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著名捷克裔作家昆德拉创造的名词,它的意思是指那些“排斥生活日常性的自我伟大的激情”。这种激情并不是一种出自个体自由精神之中的激情,而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激情。问题在于激情并没有止于情感和精神,它最终被放大到了价值和真理的地位。可见这个起于“民族性”的新美学标准是十分可怕的,无怪乎有智者要说:“刻奇”是艺术的价值体系中邪恶的成分。

这么说,并非要否定艺术之于民族性内容的本身。民族性的文化内容、精神内容和血缘的内容(生命个体)决定了民族性是任何一个艺术家所无法摆脱的东西,就像人不能抓取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一样。艺术创造是一种最为个人性的事业,按照逻辑的程序,每一个艺术家都是从属某一民族,某一人种、某一文化范畴的,“人是生成性的历史存在物”(尼采命题),这就决定了艺术家民族性的逻辑起点和前提,每一个艺术家真实而自然的艺术创造,就必然首先是具有民族性的,并且这种民族性是内在的、深度的,而不是外加的,表面的。这一点,已经为文化史和艺术史上的无数艺术作品所反复证明,这似乎无需再加以多余的论证了,因为这并非艺术的理论和美学的思想,而是常识和基础的经验。

可见,真正意义上的,靠谱的民族主义,只能源于个性和个体。换言之,艺术中的民族性只能生成或者起源真诚的艺术创造活动和真诚的艺术家。而一切强迫和献媚式的民族性都只能是“刻奇”或者“邪恶的成分”。

看一看德国法西斯、苏联斯大林时代和中国时代的民族主义的艺术,我们对于艺术的民族主义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现代雕塑艺术范文第4篇

今年7月,我们乘车进入墨尔本城市入口处,透过车窗玻璃,看到一组巨型的现代城市雕塑,精神为之一振。据导游介绍,这组雕塑包括一个倾斜的宽4米、长70米的黄色钢柱悬臂,一排39根30米高的红色斜柱,一道弯曲的橙色隔声墙及一条约300米长、横跨高架道路的椭圆形隔音罩。从远处看,红色的柱子形成了两面封闭墙体。我们逐渐走近时,它慢慢展开,如同住宅门前的屏障,或是居室客厅中的玄关;黄色的悬梁则是象征性的拱门。而这,还只是见证墨尔本城市雕塑的序幕。

城区联邦广场上的建筑物,就如同一组巨型的现代派雕塑。在广场南端,有象征火焰的棒束《红色中心》。在圣保罗大教堂的西侧,有马修・弗林德斯船长的铜像。这位船长是历史上第一位率船员环绕澳洲航行的英国航海家,并绘制了大部分海岸线,他在1814年建议把这个大陆称作“澳大利亚”。在城市广场的周围,有小天使铜像《彼岸》、木雕《小袋熊瓦琳》、土著彩画柱以及因遗失而引发了一场寻找运动的小狗拉瑞・拉・晁伯的铜雕。

一座较大的街头现代雕塑造型,我们乍一看好像是烟斗,再细看又不像。我思来想去,认为这也许与澳洲的葡萄酒酿造这一重要产业有关,雕塑家把提炼、蒸馏、酿制等一系列相关工艺浓缩成了艺术品。矗立在开放式音乐碗剧场大门口的一尊组合雕塑,是一个赤身的人站在一只大手上面。其抬头仰视,是不是在告诫世人要保持敬畏天地的心态?

离墨尔本不远,有个小镇叫梅尔斯威尔,那儿有布鲁诺雕塑和艺术花园。在长满了蕨类植物和热带参天大树的花园里,我们在耳听澳大利亚特有的皇冠鹦鹉的啁啾声和淙淙流水声的同时,尽情欣赏园内那一百多座奇形怪状、栩栩如生的雕塑,赞叹不已。这些种类繁多、雅俗共赏的雕塑,为墨尔本增添了无尽的光彩!

旅游提示

美食 由于墨尔本所处的维多利亚州是奶酪、酒、肉类、鱼类、水果和野味的重要产地,加之其国际化都市的地位,故各国佳肴均可以在墨尔本尝到。特色饭馆、咖啡屋主要分布在市中心,如维多利亚大街、港区等地。

现代雕塑艺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雕塑艺术;佛像

中图分类号:J3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8-0056-01

中国传统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每一个时代的艺术是当时的文化和思想的交流碰撞下的集中表现。艺术体现着真善美的三个标准,追求的是一种内在美,原始美,大巧若拙的哲学精神境界。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艺术风格也深深受到中国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的影响。儒家哲学尊天命,受其影响,反映在中国艺术上,即为崇高、肃穆、雄伟的风格;道家哲学崇尚自然,在艺术上则表现为飘逸、雄浑、朴实、淡泊。中国画和中国传统雕塑艺术都具备这两种传统的艺术风格,同时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要领。此外,中国的造型艺术无论是点,线,面,体,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东方韵味。中国传统雕塑艺术为中国雕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书画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传达思想的首要媒介,借助于书法和国画,大到整体构图,小到细节点缀,我们几乎能够浏览到所有东方传统文化的精髓。线条的艺术在书法和国画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古人所谓的“书画同源”就形象的揭示了它们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书画同源”指的不仅是书法和绘画之间的紧密关系,而且它们对于“线”的理解也都具有东方审美的韵味。与此同时,中国传统雕塑的造型艺术也体现了对于“线”的理解。中国的造像艺术完美地发扬了对于“线”的理解以及运用,巧妙地运用国画以及书法的要领去刻画雕塑,使艺术能够完美地体现出人体的曲线美与刚强美。中国雕塑艺术独具特点的刚强美与线条美不同于西方的块面雕塑艺术,其衣纹的线条运用“线”的艺术,这种刻画方式介于书法与国画之间,衣服因人而异,衣纹的描刻手段也就各不相同。举例来讲,菩萨衣纹的雕刻常用圆润轻柔,自然流畅的线条,用来表现女性衣服的柔美,而钢筋有力的线条则用来刻画古代男性衣服的特点,表现出其刚毅的姿态。中国古代的造像艺术就是把雕刻的方法和设计技法充分体现在人物的神情中,从而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充分渲染人物形象的柔美与刚毅,这就是中国雕塑艺术不同于西方雕塑的本质所在。

通过以上对于书画与雕塑的理解,我们可以形象的将其两者称之为孪生兄弟,它们其实都起源于中国的原始艺术。从彩陶时代起,雕塑与绘画便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到二者都成熟之后,仍然“塑形绘质”,在雕塑上加彩以提高雕塑的表现能力。其实现存的雕塑大部分也都是加彩色的,正是因为中国的雕塑与绘画艺术不分家,进而形成了雕塑与绘画审美要求的一致性。在中国古代,绘画受到的重视要比雕塑高得多。君王作为国家、社会及文化的统治者,自然就统治了绘画,使绘画地位高高凌驾在雕塑之上,并以其艺术观念影响着雕塑,雕塑也因此渐渐染上了明显的绘画性。其绘画性的特点导致了中国雕塑不注意块面与体积之间的关系,而是注意轮廓线与身体衣纹线条的节奏和韵律。这些也同样造成了中国古代雕塑的装饰性极强的特点。

由于中华民族的气质、生活条件、地理环境、哲学思想、伦理道德观念及其他文化因素的影响,中国传统雕塑艺术形成了自己具有诗情画意的特点。从1979年到本世纪初的这三十几年中,中国的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变革,中国社会的变化同样影响了中国当代雕塑艺术的变革。中国当代雕塑从引入西方艺术样式到东方民族意识的自觉,社会批判意识的强化,从视觉革命到形式语言的发展,以及从现实主义到样式主义的破灭,都呈现出中国雕塑多元化以及明显紊乱的局面。

喝茶需要品味,如若不谙茶道,便永远进不了茶的境界。中国的造型艺术追求“造型美”以及“自然美”,这种崇高的追求要追溯到古代哲学以及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从孔子的“以天合天”到低层面的民俗与宗教中所体现出的天地崇拜,这种审美的心理导致了中国古代雕塑的象征性的表意手法的运用。中国将其象征性的表意手法贯穿于她几千年的雕塑文化历史中,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雕像艺术。从造型洗练的商周青铜器造型设计到写实逼真的秦始皇陵兵马俑,这些造型技巧都让世人折服。在我国雕塑史上,佛教造像对于中国古代的造像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佛教美术有其特殊的经规仪轨的特点。

佛教艺术起源于古代印度,中国的佛教雕塑源自古印度的犍陀罗、马土腊等地区的佛教雕塑。中国古代的艺术家在学习摹仿这些佛教雕塑的过程中,逐步将它们加以改造与完善,使其既保存了它们原产地的样式,又更多地体现出中国独有的特色。印度的犍陀罗佛像受到希腊化时期的古典雕刻的影响,它们也有个本土化的演变过程。因此,在欣赏中国古代佛像时,需要适当对照印度与希腊的造像艺术,这样可以加深自己对于早想的理解,同时我们还需要了解佛教造像的经规仪轨。我们平时所见到的的佛像两耳垂肩,手长过膝,就出自经规仪轨。有时候我们觉得好像佛像有些雷同,其实这是错觉。佛像分为“三十二相”以及“八十种好”这些形象上的深化特征以及造型艺术都必须符合严格的要求以及审美。说到了严格的要求,在佛像的肢体动作语言中,我们都能够看到好多佛像的手势,这些手势也被称作“手印”或者“印相”,我们平时所留意的佛像除了两耳垂肩,手长过膝之外还有螺发绀青相、顶上肉髻相(不是普通发髻)、眉间的毫相等等,有的佛像具有三头六臂,有的佛像具有千手千眼,这些都是依据佛经人物的身份不同才具有的造型。其次还有不同的服饰标识例如佛和罗汉著朴素的袈裟,菩萨则衣饰华丽。像这些都要加以了解和区分,不然你会觉得佛教造像都比较怪异以及雷同的感觉。

改革开放以来的雕塑艺术逐渐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多元化艺术,国家对于雕塑艺术的发展鼓舞人心,为城市雕塑发展提供了十分广阔的空间。城雕的大规模日新月异的发展归功于新中国城市的改建以及完善。一些积极的,表现中国奋勇前进的雕塑,例如奔马、雄狮,表达了在飞速发展中的自我陶醉;抽象雕塑艺术的兴起,使得一些具有艺术性而且符号性的雕塑艺术油然而生。这些都使得中国雕塑迈向了世界化,国际化。矗立在科技园门口的火箭以及原子微粒等的一些雕塑证明了中国现代雕塑已经随着国际化的潮流在前进和探索。但是雕塑的发展是随着时代的步伐而发展的,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无论如何都不能摒弃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成就与辉煌。只有经得起时代考验的雕塑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才具有永恒性而言。我们要将雕塑通过不断的消化和吸收提高自己的文化复制功能,同时又要不断地创新来确立,发展本身的生存能力。另外一方面来说,艺术的通俗化以及“通俗”艺术化的直接联系,最终确立了一种美学观。

我国现代雕塑艺术要在走多元化的同时还要继续学习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继承发扬中国传统雕塑艺术中的独特风格和无尽魅力。在这个多元化的崭新的时代,雕塑家更应该追求的是物质和精神的平衡,经济与文化的平衡、技术与情感的平衡、人类与自然的平衡,当代雕塑设计师应该勇敢的面向这样一个新的生态学时代,科技学时代,加强自身的生态价值观,强化城市生态文明,精神文明,为广大人民群众雕塑出一个美好的城市生态空间,精神空间,自然空间,生存空间,使人们的精神生态与自然生态和谐发展,引导人去追求一种美的人生境界,共同生活在一个具有诗意的魅力城市之中。

参考文献:

[1]唐译.世界艺术瑰宝[M].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

[2]戎宁.燕赵造像艺术及其历史文化研究[M].

[3]郑万耕、赵建功.周易与现代文化[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现代雕塑艺术范文第6篇

在漫长的艺术发展过程中,中国的现代雕塑艺术显得格外年轻。民国时期,传统雕塑技艺日渐凋落,留学救国是每一名有志青年的梦想,一大批有理想的年轻人奔赴法国、意大利、德国学习西方的艺术教育体系和创作技艺。他们学成归国后,一面进行雕塑创作,一面兴办教育,还承担了大量西方专业雕塑艺术文献的翻译工作,为中国现代雕塑艺术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些青年才俊通过在国外学习到的雕塑创作技法,改变了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的雕塑艺术语言,中国现代雕塑元素也从这个时期慢慢扎根到中国的土地上,形成了具有我们民族特点的雕塑符号。雕塑艺术一直是国家与城市发展必不可少的元素,中国古代雕塑与现代雕塑有着很大的区别。中国古代雕塑创作题材以皇权、宗教等为主,而中国现代雕塑多展示中国在时展中的变革与创新,创作内容、手法及题材都有着明显的差异。中国现代雕塑艺术是“引进”的产物,大多数人认为中国现代雕塑创作的风格与特点是西方雕塑创作形式在中国本土化与民族化的产物。其实,不论怎样的说法与界定,只要题材、形式、技法等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就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就是美的、合理的。

二、现代雕塑元素在建筑艺术中的提炼

现代雕塑艺术从第一件雕塑艺术品诞生至今,不同风格与流派多种多样。这些雕塑具有像建筑一样的艺术特征和包容性,这种特征的代表就是立体主义、构成主义、表现主义等,而影响最大的就是立体主义。立体主义雕塑艺术的发展初期重视从人物的体量上打开空间与维度,这样的尝试使雕塑创作依然靠着空间这一主体,而建筑艺术最擅长的就是“空间”。立体主义的创始人毕加索在这个时期创作的《公鸡》,以实体的外轮廓进行空间的重新调整,给人一种朝气与理想、蕴含着希望与美好的感受。作品的成功还体现在透空的空间。通过这件作品的创作,毕加索的立体主义创作更为成熟,他利用拼粘的形式进行的雕塑创作也可以称为“雕塑空间的构成艺术”,而不是传统空间体量感的创作手法。这样的创作手法与风格对当时及以后的建筑创作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现代建筑师利用现代雕塑的表现手法创作出新颖的现代建筑,这种灵感取决于现代雕塑艺术的发展。现代雕塑家按照自己感知世界的能力表达自己的思想主题,或根据其艺术观点进行建筑艺术创作。现代建筑师利用了雕塑家的创作方法进行更为天马行空的艺术再处理,努力营造建筑中新的公共空间、体系与结构、动量与状态,打破传统建筑模式的制约。现代雕塑艺术的核心就是立体主义创作法则的应用,立体主义雕塑家的创作的观点是“现代雕塑融入现代建筑”,凭着对雕塑的审美认识汲取现代雕塑艺术的营养,在表达建筑功能的同时,用雕塑的创作手段体现新的艺术价值。

三、现代雕塑的抽象化

抽象雕塑远离传统写实雕塑艺术,是远离物象、接近实物内心和本质的艺术概括。抽象艺术比具象艺术容纳了更多的思想内涵,能够解释更深奥的问题,也能体现人类最细腻的情感变化。建筑艺术或者建筑科学最看重的就是空间,而艺术创作最看重的就是整体效果,看其是否违背美的规律,如果不违背,那就是“美”。我们现在看到的建筑,有人会说其雷同,没有新意。但是运用了艺术处理的建筑,都会给人们留下很深的印象,也就是我们当下定义的“美”。我们不在这里解释什么是“美”,只要能理解现代建筑对人们的吸引就在于其奇特的外形和现代雕塑感,感觉现代雕塑就是现代建筑的“微缩版”,经过设计师的放大,这样的感受就是艺术之间的借鉴。雕塑艺术与建筑艺术最看重的就是空间感的存在,没有空间就很难体现雕塑与建筑之美。而在实际的雕塑创作和建筑施工过程中,设计者往往很少能看到这一点,主观地创作而不考虑空间与环境的问题,只考虑能否“一炮而红”。这样的创作不考虑客观本体,对社会无益。雕塑艺术一直都是创新的艺术,体现在材料和思想的创新、本体的扩展与缩小、打碎再重新组合等新的探索上。雕塑艺术中抽象形式的特点就是原来事物具象的本体,直接表达创作中内心的情感和意识。笔者认为,非具象的艺术形式更有张力,更不受束缚,更有装饰性。所谓多与少的运用,其实就是加法和减法的运用。雕塑中的大与小、多与少都需要我们通过材料的处理完成,这个过程直接体现出创作者对抽象与建筑艺术的理解。其最大的特点是由内向外,由基础结构到基础体块,再到表面各个局部细节而完成的作品,典型的建筑作品如马赛公寓、朗香教堂等。雕塑上的加减法就是雕与塑,就是加上或者去掉与意象中的造型吻合或不相吻合的形体,也可以理解为对现有的形体进行切削和增补,以加强或减少凹凸,创造出新形体。建筑艺术对雕塑艺术创作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现代建筑中,对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也影响了城市雕塑创作的观念,在城市雕塑创作中出现了生态雕塑、智能雕塑、绿色雕塑的新形势。城市雕塑从自身的表现中进行提升,更多地涉及环境和生态问题,依靠与借鉴建筑的相关理论知识再创作。同时,建筑对雕塑的空间形式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代雕塑的发展,尤其是抽象雕塑元素的发展,在空间限定、秩序、理论、安装、施工方面都极大地借鉴了建筑空间的形式规律,表现出一种特殊的建筑秩序。现代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比以往更多的空间关系和空间场所,这使得城市雕塑适应了新的空间,运用了新的表达方法,如填充法、覆盖法、断续法以及植被的运用等。它为现代的雕塑发展提供了启发性的模式,对现代雕塑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建筑艺术与雕塑艺术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四、现代建筑艺术在雕塑创作中的运用

建筑艺术与雕塑艺术创作的融合与认知经常表现为一种审美经验。在西方艺术史上,圆雕产生于古希腊雕塑创作当中,其作品主要追求造型的真实性,也表达出造型的文化性与戏剧性,同时也运用了解剖的相关知识进行表现。而城市雕塑这种公共空间艺术形式多以表现纪念性为主,可以进行独立的空间表达。如,墙体表面可做浮雕作为建筑物的附属装饰。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不断推动建筑作为表达空间与视觉设计作品的艺术内涵的载体,圣彼得大教堂就是米开朗基罗的经典之作。建筑与雕塑艺术的题材和表现方法有特定的范畴,现代建筑家也为了满足大众在审美与精神等方面更高的要求设计建筑的外形,使我们所处的公共环境更加美好。

现代雕塑艺术范文第7篇

关键词:现代陶艺公共艺术陶瓷雕塑造型语言

古代的陶瓷艺术不仅是华夏民族的象征,也是国人的骄傲。随着时代的发展,陶瓷艺术也发生了与时俱进的转变。现代的陶瓷艺术弱化了书卷气息,着重体现本土文化并融合一些外来文化而超越了实用性和工艺性,不再只是一种陈列和摆设,它带给我们具有时代性的、符合当今公众审美理念的刍议城市公共艺术中的现代陶瓷雕塑刘小飞美感体验。现如今,在国内陶瓷雕塑艺术家的不断努力下,现代的陶瓷雕塑已经逐渐融入到了城市公共艺术的各个方面。他们坚持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依托于城市外部环境和公共空间,在城市传媒、公共环境和公共设施等载体上施展手脚,创作出具有公共环境美和生活方式美的特点的艺术设计。

一、现代陶瓷雕塑在城市公共艺术中的作用

(一)记录城市的发展轨迹

陶瓷雕塑是一种较为固定的艺术形式,能够在较长时间内得以保存。好的陶瓷雕塑能够让城市的发展轨迹得以记录,增强城市的文化底蕴。比如,在西安的烈士陵园群雕就记录了中华儿女浴血奋战,保卫国家的抗日史。

(二)宣扬城市的历史文化

城市陶瓷雕塑能够凸显出城市的历史文化,让人们在视觉上接触到城市所特有的文化,提高对城市的辨识和认同。在西安就有许多体现城市历史文化的陶瓷雕塑群,比如大雁塔陶瓷雕塑群等,较好地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文化。

(三)提升城市形象

现代陶瓷雕塑在城市公共艺术中有不同的类型和表现形式,通过作品之间的相互配合能够有效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实现城市历史文化、人文底蕴和现代城市发展的有效融合,美化城市的外在环境,优化城市的发展,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

二、城市公共艺术中的现代陶瓷雕塑

(一)城市公共艺术中的现代陶瓷雕塑的审美性

现代陶瓷雕塑是现代艺术的一部分,与现代人的生活与审美息息相关。黑格尔曾经说过,艺术作品要具有意蕴,这种意蕴包含了内在的情感、风骨和精神。正是由于这种意蕴,使人能够品味出新的意境。现代陶瓷雕塑运用艺术造型、物质材料和特殊工艺,反映出艺术家对生活的理解和对社会的看法,现代陶瓷雕塑所具备的审美意蕴是传统陶艺所没有的。城市公共艺术中的现代陶瓷雕塑十分强调审美性,具体包括了审美作用和审美价值。社会的发展催生着价值观和艺术审美的变化,现代陶瓷雕塑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方式也不断发生变化。现代陶瓷雕塑以全新的艺术形式出现,体现了艺术家对传统资源、语言、艺术形式、审美意蕴的转变。相对于传统的陶瓷艺术,现代陶艺跳出了国画的宏大概念,在舍弃了具体的形态后,获取了更加自由的发展空间,换而言之,现代陶瓷雕塑实现了对美学意蕴的全新阐述。审美需求和人文精神是现代陶瓷雕塑所追求的主要目标,陶瓷雕塑创作是一个柔软重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者需要倾注大量的情感,因此这个过程非常强调作者的人生阅历和知识积累。现代陶瓷雕塑具有其他艺术形式无法取代的审美品质,具体来说陶瓷雕塑具有自然美、人性化的特点,其形态变化丰富、材料可塑性强且加工方便。可塑性是陶瓷雕塑的基本品质,同时陶瓷雕塑还能从人文、历史、民族和地理等方面实现对公共艺术空间的拓展。现代陶瓷雕塑的审美性其实是最为朴实无华的,同时是通透灵动的,是对极简主义美学的最好诠释。在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中,陶瓷雕塑的运用顾及了不同群体的心理需求,使得公共空间具有广泛的亲和力和弹性。

(二)城市公共艺术中的现代陶瓷雕塑的文化性

生活在城市当中,建筑、道路、公园等这些我们能够触摸和感受到的都属于城市公共空间。现代陶瓷雕塑这一现代化公共艺术的实现就要依托于城市公共空间。现代都市是一个开放化的社会,室内和室外的公共艺术相互融合,是公众审美的融合。城市是现代科技的产物,城区建造结构正因某种标准而不断趋于同质化。在一些城市公共空间中,公共艺术的基本出发点就是打造新聚集人群的公共技艺并传达出新时代文化的感悟。“共享不同——世界如此亲切”是劳申伯格的一句名言,事实上,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文化的逐渐趋同不可避免。当这种趋同性逐渐显现在居民的生活当中时,一个地域的地方特色就会逐渐消失。在这种情况下,现代艺术发挥凸显城市历史、文明、精神、气质的作用无法替代。艺术在某种程度上说是抽象的,但公共艺术是具体的,它需要以具体的环境为载体,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能够代表一个城市的形象。现代陶瓷雕塑的创作理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要符合当代社会的精神生活需求,另一方面要体现人文精神和科技文化。既有传统民族文化的延伸又有现代文化的熏陶,在双重作用的影响下,现代陶瓷雕塑在融入到城市公共空间的过程中,能够有更准确的定位,能够较快建立起深刻和广泛的联系。总而言之,现代陶瓷雕塑是现代文化价值观的体现,也是传统文化、现代文化的共同产物。

(三)城市公共艺术中的现代陶瓷雕塑的社会性

现代陶瓷雕塑是公共艺术在现代艺术中的表达方式之一,其创作理念和创作方法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并且还在不断向着社会公众靠拢,为存在于公共空间的艺术能够在当代文化的意义上与社会公众发生联系的一种思想方式,能够体现出城市公共空间的共享、开放和交流的精神与理念。现代陶瓷雕塑的社会性还体现在其对社会的人文关怀,现代陶瓷雕塑能够以切实有效的方式实现个性和共性艺术价值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体现。陶瓷雕塑的主要材料是黏土,一个完整的作品要经过配料、制坯、施釉、烧制等过程,成品在外观上具有色彩丰富美观的特点,在属性方面具有防水、防腐、坚固耐用的特点,相较于其他材料而言,有一定的技术优势,一旦成型并运用到城市公共环境中,能够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原貌。在现代的艺术环境下,陶瓷雕塑也逐渐由自我的形式拓展到了集体层面,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它带给人们以全新的审美体验,民族传统而古老的记忆得以重温和发展,而这些正是现代陶瓷雕塑作为环境中景观因素的特征,这是它本身的价值体现,也是作为开放公共艺术的公共属性。

三、结语

总而言之,现代陶瓷雕塑在城市公共空间构建中越来越重要,好的城市陶瓷雕塑不仅具有美观、耐用、防水、防腐的特点,而且能够体现城市的历史文化价值,对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具有积极意义。因此,城市公共艺术中的现代陶瓷雕塑具有文化属性和社会属性。在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中,只有充分挖掘现代陶瓷雕塑的这些属性,才能真正发挥出现代陶瓷雕塑的作用,以便于促进城市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满,袁茁萌,李书青.现代陶艺在城市公共空间艺术中的发展维度[J].作家,2008(10).

[2]曹帅.现代城市公共艺术中装饰雕塑艺术的应用与研究[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13.

[3]韩世亚,陈业.现代雕塑在城市公共艺术中的发展和应用[J].艺术品鉴,2016(02).

现代雕塑艺术范文第8篇

贡布里奇的《艺术哲学》认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性质面貌取决于民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的理论,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也让世界认识了在东方的中国孕育的以“天人合一”为最高传统美学的这片土地,也让国人对自己的生命存在与思维方式有了探本求源的依据。“即认定自己属于某一地方,这个地方由自然的和文化的一切现象所构成,是一个环境的总体。通过认同该地方,人类拥有其外部世界,感到自己与更大的世界相联系,并成为这个世界的一部分。”[1]在过去我们的这种民族身份是很鲜明的,就像世界的其他民族会把中国人称作唐人或者宋人,或者叫汉人一样,这正是因为认同了一种独特的民族特征。但是今天的中国,这样的特征似乎开始在慢慢减褪,当然我们并不是需要再回到过去的传统,我们需要的是建立自身历史的连续性和自身文化的延续性。因而也就有了对“我们怎样做中国人?”问题的讨论。在《种花读书报》2002年7月18日张旭东先生在答记者的一段话中讲到过这样的问题:“我想强调的是,越过经济和技术层面,我们会看到“全球化”背后所隐藏的特殊的价值论述。这种假“普遍”之名的特殊价值观决定了全球化过程内在的文化单一性和压抑性。因此,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不得不考虑的是,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保持文化的自主性?如何让价值的、伦理的、日常生活世界的连续性按照自身的逻辑展开,而不是又一次被强行纳入一种“世界文明主流”的话语和价值系统中去。这并不是说,面对全球化过程,我们一定要强调中国文化的特殊性、不可兼容性,甚至对抗性;而是说我们要在历史发展的非连续性当中考虑连续性的问题,要寻找一个中国现代性历史经验的当代表达形式。我觉得这是当代中国知识界面临的重要问题。”在这片文章中张旭东先生强调的一个重点是“中国现代性历史经验的当代表达形式”这个慨念,而“历史经验”指的就是传统。

二、中国传统雕塑语言中的现代性

中国雕塑的历史与人类的历史几乎一样长,原始社会是中国雕塑初具雏形的重要时期,而这一时期也是中国传统雕塑风格的形成时期,之后它与中国的传统哲学和美学相结合,使之不断发展与演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被确立下来。在对这些传统雕塑的欣赏和研究过程中,我找到了一些现代的表现形式,结合当代的部分艺术家作品,我发现他们之间的古今对话。

陕西华县出土的《鹰尊》属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这件雕塑体量感充足,细节少但集中刻画,使游走的视觉有聚焦而不感到浑浊无味。浑圆的身体与尖尖的鹰嘴相互衬托,互相突出。诙谐的造型反映出祖先简单天真的情趣,这见成熟的作品表现手法大方、干净、简约,对形体的夸张也恰到好处,即使放在现代展览馆也毫无争议。

出土于云南省江川县李家山古墓的《青铜牛虎祭案》带给了我们像看到西班牙画家达利所绘的那荒诞怪异的超现实主义画所给人的震撼。对于雕塑的镂空与负空间、写实与抽象的使用早就出现在这件作品上并表现的淋淋尽致。这是一件具有很高艺术审美价值的作品。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唐代《镇墓兽》是一个人首豹身的雕塑,她与江苏江宁祖堂山出土的南唐《人首鱼身像》一样是人与兽的组合。这种组合的表现方法现在也频频出现在当代雕塑语言创作中。罗丹说:“尊敬传统,要会辨别它的永垂不朽的宝藏……传统是这样地授给你钥匙,用了它你可以跳出因袭地樊笼。这便是传统自己教你永远要探求现实、禁止你盲从任何大师”。在艺术工作者对历史与现代的思考中,这是非常重要的。当下中国正处于全球化背景下,开放的姿态使得各种思潮、流派例如存在主义、现象学批评、符号学、后现代主义等等接踵而至;电子网络的发展以及快餐化的生存方式、复制型的生产方式、即兴式的思维方式带来的浅阅读方式;经济发展物质丰富带来的消费文化与当代日常生活审美观念相互纠葛;在这种情况下,谈中国传统艺术资源的现代转化的现象的出现是有其原因和条件的。

三、现代转化的几种类型

当代雕塑艺术在传统雕塑意义上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大地艺术、视像艺术的出现,波普、观念、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引入,将传统架上雕塑一度排斥在边缘地带,但是危机往往是复兴的起始,处在危机地带的传统雕塑又在这样的冲撞中寻找到新的契机,开始了新时代的延伸和扩展。这样的延伸和扩展一方面模糊了雕塑艺术原有的门类界线,一方面又丰富了它的内容和生命。今天,雕塑的慨念被界定为“物质性和多维度空间及物质性与多维读空间承载的艺术意义与文化内涵”,其外延被广泛地展开。

在这个慨念下,我选取了部分艺术家近年来的部分作品,尝试根据他们对运用中国传统艺术资源的不同方式和作品自身的表现,划分了几种类型进行研究。

1.拿来方式

这种方式指运用一切现成的物品,将他们按照作者需要表达的观念进行新的组合。代表艺术家有蔡国强、陈箴。

蔡国强的装置作品《草船借箭》,从视觉上来看展示效果是非常出色的。作品使用了来自泉州的渔船和上百支木箭,作品被悬掉在高空中,尺寸与距离在观者心里引起了遐想。引用三国时期古代军队机智骗取敌人的武器来武装自己的历史典故,将中国历史故事与当代国际政治现实相联系,以船隐喻和象征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伤痕和谋略。东方人机智地“借箭”,即借用对方的力量智慧,暗示了不同文化的冲突和共存。作品中的素材都是令人尊敬的传统,又是可借用和转移的文化元素。

陈箴的装置作品以中国物质为形式却和其作品所处的大背景(国家、城市),小环境(展厅、展地)达成统一,有效地传达作品的内涵观念。

1995年在日内瓦联合国大厦前做的装置《圆桌》,在原材料上选取来自五大洲的29张形态各异的椅子(其中有不少中国式木椅)象征着全球人民的聚集。和一张大圆桌组成貌似中国的风俗“聚餐”与西方的“圆桌会议”状态。其特点在于所有椅子用中国木匠镶嵌法嵌入圆桌之中,形成无法入坐的,不可分割的封闭整体。生活化的简单形式与所处的联合国大厦共筑了一个深刻的观念――世界各民族的共存的虚伪,实际上是无法对话的,暗示联合国的权力制约和政治交易。

2.材料置换

这类作品多是用现代材料转换被赋于了传统文化的事物,突出了第四维空间即时间差距的意义或自然与人的关系。使人对熟悉的事物在视觉差异中感受文化的变迁。代表艺术家有展望、文楼与焦兴涛。

展望《假山石》这一作品中,具有现代含义的不锈钢的材料与中国古代园林中的假山石的意义是矛盾的对立的,然而也正是这一特点,使他的假山石获得了多重的当代意义。假山石在传统的园林景观中,是用以小观大的方式来呈现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因为假山石能在一个很小的空间距离里呈现大自然的。而当展望以不锈钢的材料,把假山石改造为《假山石》时,作品本身就已包含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和对抗的含义,而当这个《假山石》被置于北京西客站或某幢写字楼前时。都市的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语义冲突,也就被突显出来。这意味着“假山石”不仅仅只是一个观想的对象,而且是一个思考的对象,观念化的对象。

焦兴涛《门神》是用废旧的铁或铜皮以及其他金属零件焊接的戏曲人物,作品保存了传统戏曲人物在表演中的韵味,使古老题材焕发了新的时代精神。焦心涛在谈到“戏曲系列”时说:“戏曲中璀璨的华服和‘行头’,总是让我想到躲在它后面的表演者:‘他’‘她’扮演的角色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尤其是男扮女或女扮男的时候。其实,性别的倒错与疑惑,角色的扮演与压力,现代人有着同样的困惑与焦虑……历史与现实生活的破碎感、片段感,日益清晰地成为我创作的主题。”借用传统艺术资源表现当下现实生活并寻找合适的材料进行转换,使其不仅仅是观念上的表达,在视觉上也非常出色。

3.注重“意念”的形式语言

这一类的作品在形式上特别强调了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几点精神,即“意““真”的虚化与“气论”的联系。在中国人的眼里“气”是一种物质和信息的合一体,而当气发生作用是我们能感觉到,往往表现为一种场、结构或电磁现象,于是产生能量,并见出某种相应的有序活动,作用于对象和主体本身。

朱铭的《太极》自然天成,淳朴而有意韵。《太极》没有拘于传统中国人物造像的规范,而是将中国传统艺术思维中的神,气、韵提炼出来,将传统中国美学凝练成现代的具体的艺术语言,完美体现了中国书法中提倡的“意在笔先”的境界。

殷小烽的《修复麽麽人》将北方的传统民族、民间艺术与现代造型艺术加以结合,将现代材料与图腾气息相联系,体现了起独特的雕塑语言与艺术手法。强烈的视觉冲击给观者原始主义中一种生命气息的遐想,将本土艺术的深厚文化意味挖掘出来。

以上列举的是少数几位雕塑家在对代传统文化中艺术资源在当下的雕塑创作的态度,除此之外还有很多雕塑家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目前出现的用传统文化的创作思想实际上不是几个成功艺术家和几个国际展览现象表述出的一种偶然性,它是当下这个历史阶段中带有艺术史必然性的“群体创作实践策略”。这样的创作方法与探索在中国雕塑当下发展之路上是主动的、自发的创作良知。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李伟.续唱新文化运动之歌:白话的城市与白话

的景观.栽于.建筑学报.2004年]

[2]罗丹述,葛塞尔著,傅雷译.罗丹艺术论.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2004年4月第2版P99

现代雕塑艺术范文第9篇

关键词:现代陶艺 公共艺术 陶瓷雕塑 造型语言

古代的陶瓷艺术不仅是华夏民族的象征,也是国人的骄傲。随着时代的发展,陶瓷艺术也发生了与时俱进的转变。现代的陶瓷艺术弱化了书卷气息,着重体现本土文化并融合一些外来文化而超越了实用性和工艺性,不再只是一种陈列和摆设,它带给我们具有时代性的、符合当今公众审美理念的美感体验。现如今,在国内陶瓷雕塑艺术家的不断努力下,现代的陶瓷雕塑已经逐渐融入到了城市公共艺术的各个方面。他们坚持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依托于城市外部环境和公共空间,在城市传媒、公共环境和公共设施等载体上施展手脚,创作出具有公共环境美和生活方式美的特点的艺术设计。

一、现代陶瓷雕塑在城市公共艺术中的作用

(一)记录城市的发展轨迹

陶瓷雕塑是一种较为固定的艺术形式,能够在较长时间内得以保存。好的陶瓷雕塑能够让城市的发展轨迹得以记录,增强城市的文化底蕴。比如,在西安的烈士陵园群雕就记录了中华儿女浴血奋战,保卫国家的抗日史。

(二)宣扬城市的历史文化

城市陶瓷雕塑能够凸显出城市的历史文化,让人们在视觉上接触到城市所特有的文化,提高对城市的辨识和认同。在西安就有许多体现城市历史文化的陶瓷雕塑群,比如大雁塔陶瓷雕塑群等,较好地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文化。

(三)提升城市形象

现代陶瓷雕塑在城市公共艺术中有不同的类型和表现形式,通过作品之间的相互配合能够有效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实现城市历史文化、人文底蕴和现代城市发展的有效融合,美化城市的外在环境,优化城市的发展,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

二、城市公共艺术中的现代陶瓷雕塑

(一)城市公共艺术中的现代陶瓷雕塑的审美性

现代陶瓷雕塑是现代艺术的一部分,与现代人的生活与审美息息相关。黑格尔曾经说过,艺术作品要具有意蕴,这种意蕴包含了内在的情感、风骨和精神。正是由于这种意蕴,使人能够品味出新的意境。现代陶瓷雕塑运用艺术造型、物质材料和特殊工艺,反映出艺术家对生活的理解和对社会的看法,现代陶瓷雕塑所具备的审美意蕴是传统陶艺所没有的。

城市公共艺术中的现代陶瓷雕塑十分强调审美性,具体包括了审美作用和审美价值。社会的发展催生着价值观和艺术审美的变化,现代陶瓷雕塑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方式也不断发生变化。现代陶瓷雕塑以全新的艺术形式出现,体现了艺术家对传统资源、语言、艺术形式、审美意蕴的转变。相对于传统的陶瓷艺术,现代陶艺跳出了国画的宏大概念,在舍弃了具体的形态后,获取了更加自由的发展空间,换而言之,现代陶瓷雕塑实现了对美学意蕴的全新阐述。

审美需求和人文精神是现代陶瓷雕塑所追求的主要目标,陶瓷雕塑创作是一个柔软重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者需要倾注大量的情感,因此这个过程非常强调作者的人生阅历和知识积累。现代陶瓷雕塑具有其他艺术形式无法取代的审美品质,具体来说陶瓷雕塑具有自然美、人性化的特点,其形态变化丰富、材料可塑性强且加工方便。可塑性是陶瓷雕塑的基本品质,同时陶瓷雕塑还能从人文、历史、民族和地理等方面实现对公共艺术空间的拓展。现代陶瓷雕塑的审美性其实是最为朴实无华的,同时是通透灵动的,是对极简主义美学的最好诠释。在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中,陶瓷雕塑的运用顾及了不同群体的心理需求,使得公共空间具有广泛的亲和力和弹性。

(二)城市公共艺术中的现代陶瓷雕塑的文化性

生活在城市当中,建筑、道路、公园等这些我们能够触摸和感受到的都属于城市公共空间。现代陶瓷雕塑这一现代化公共艺术的实现就要依托于城市公共空间。现代都市是一个开放化的社会,室内和室外的公共艺术相互融合,是公众审美的融合。城市是现代科技的产物,城区建造结构正因某种标准而不断趋于同质化。在一些城市公共空间中,公共艺术的基本出发点就是打造新聚集人群的公共技艺并传达出新时代文化的感悟。

“共享不同――世界如此亲切”是劳申伯格的一句名言,事实上,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文化的逐渐趋同不可避免。当这种趋同性逐渐显现在居民的生活当中时,一个地域的地方特色就会逐渐消失。在这种情况下,现代艺术发挥凸显城市历史、文明、精神、气质的作用无法替代。艺术在某种程度上说是抽象的,但公共艺术是具体的,它需要以具体的环境为载体,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能够代表一个城市的形象。

现代陶瓷雕塑的创作理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要符合当代社会的精神生活需求,另一方面要体现人文精神和科技文化。既有传统民族文化的延伸又有现代文化的熏陶,在双重作用的影响下,现代陶瓷雕塑在融入到城市公共空间的过程中,能够有更准确的定位,能够较快建立起深刻和广泛的联系。总而言之,现代陶瓷雕塑是现代文化价值观的体现,也是传统文化、现代文化的共同产物。

(三)城市公共艺术中的现代陶瓷雕塑的社会性

现代陶瓷雕塑是公共艺术在现代艺术中的表达方式之一,其创作理念和创作方法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并且还在不断向着社会公众靠拢,为存在于公共空间的艺术能够在当代文化的意义上与社会公众发生联系的一种思想方式,能够体现出城市公共空间的共享、开放和交流的精神与理念。现代陶瓷雕塑的社会性还体现在其对社会的人文关怀,现代陶瓷雕塑能够以切实有效的方式实现个性和共性艺术价值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体现。

陶瓷雕塑的主要材料是黏土,一个完整的作品要经过配料、制坯、施釉、烧制等过程,成品在外观上具有色彩丰富美观的特点,在属性方面具有防水、防腐、坚固耐用的特点,相较于其他材料而言,有一定的技术优势,一旦成型并运用到城市公共环境中,能够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原貌。

在现代的艺术环境下,陶瓷雕塑也逐渐由自我的形式拓展到了集体层面,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它带给人们以全新的审美体验,民族传统而古老的记忆得以重温和发展,而这些正是现代陶瓷雕塑作为环境中景观因素的特征,这是它本身的价值体现,也是作为开放公共艺术的公共属性。

三、结语

总而言之,现代陶瓷雕塑在城市公共空间构建中越来越重要,好的城市陶瓷雕塑不仅具有美观、耐用、防水、防腐的特点,而且能够体现城市的历史文化价值,对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具有积极意义。因此,城市公共艺术中的现代陶瓷雕塑具有文化属性和社会属性。在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中,只有充分挖掘现代陶瓷雕塑的这些属性,才能真正发挥出现代陶瓷雕塑的作用,以便于促进城市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满,袁茁萌,李书青.现代陶艺在城市公共空间艺术中的发展维度[J].作家,2008(10).

[2]曹帅.现代城市公共艺术中装饰雕塑艺术的应用与研究[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13.

[3]韩世亚,陈业.现代雕塑在城市公共艺术中的发展和应用[J].艺术品鉴,2016(02).

现代雕塑艺术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民间艺术;雕塑语言;视觉空间

中图分类号: J0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1-1297(2008)09-083-01

一、 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简述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内涵在漫长的岁月中渗透到社会形形的行业里。人们对于不同行业的态度都和当时社会的主流意识有着密切的关联,自孔子创立儒学以来,历代统治者都将其作为奉行对象,它所提倡的入世之说影响了一代代竞求仕途的人――这种风气即是中国古代众多行业被束缚的一个重要原因。

主流意识的不同侧重直接影响了一种行业能否在社会中兴盛发展。佛教传入中土后得到封建统治者的推崇,石窟的开凿推动了中国雕塑业的发展。此外,中国古代较大型的雕塑即是皇陵中那些陵墓雕刻群。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人”是被放在层层的礼教伦理之内的,同样中国的雕塑“或是依附于建筑的装饰,或是辅佐,或是随属丧葬习俗,始终处于附庸地位。诗歌、绘画都在神圣的艺术殿堂内占据着各自的宝座,而雕塑却始终被视为‘匠行之作’、‘雕虫小技’”。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雕塑艺术的影响及实例分析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及观念对各行艺术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今天中国的城市中都存在着不同形式的雕塑艺术。设计师或借鉴国外优秀作品,或从中国传统雕像中寻找创作灵感。后者的作品直接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是对传统精华以现代雕塑形式进行的继承和创新。

(一)纪念性雕塑

现代雕塑的种类繁多,纪念性雕塑是“通过对历史的记录可以看到不同时期对历史纪念性事件的评价”。可以说,雕塑以它独特的视觉化语言形式把一件历史事件或人物形象、生动的展现在人们眼前,带给人直观的视觉印象。

追溯至古代社会,那时就已有类似意义的雕塑存在,这是因为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中,为人们的生活做出贡献的人是值得尊敬和纪念的,如:耸立于四川都江堰旁的李冰父子石像就是当地百姓歌颂他们兴建水利工程来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样,基于中华民族爱憎分明的民族性格,人们为了纪念抗金英雄岳元帅在西湖边建造岳王庙并塑造岳王雕像供后人敬拜。

以雕塑这样外化和直观的艺术形式来纪念历史上的伟人及事迹在现代社会中是比较普遍的:孙中山像、像以及虎门销烟等。

(二)主语性雕塑

所谓“主语性雕塑,是以主要内容表达为主,以叙述主题为目的公共雕塑形式……它关注的是更加广泛意义上的主题内容性”。如果说纪念性雕塑是为了纪念特定的某个伟人或历史上的某个事件,主语性雕塑则涵盖了更加广泛和深厚的内容,它是气韵博大的民族精神的视觉体现。兰州市的《黄河母亲》雕像是一个极为典型的例子。自古以来,炎黄子孙对哺育着自己的江河充满了如同对待母亲一般的热爱。这种传统情缘在《黄河母亲》的雕塑中充分的展现了出来:崇山峻岭之间、滚滚黄河一畔,象征着黄河的一位母亲端庄地半躺着,秀美慈祥的脸庞,宽阔厚实的胸怀孕育着无限的生命力,顽皮可爱的孩子在她的守护下悠然的玩耍――这样一位母亲的形象正是中华民族传统而典型的慈母化身。

(三)区域识别性雕塑

如同一个国家的国徽和国旗一样,具有鲜明特色的雕塑也可以作为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象征。区域识别性雕塑既是“以它特殊的形象,给观者以特殊的印象,这种印象往往超越了对与雕塑同在的建筑或环境的记忆,成为认识和识别某一地区和实际功能的代言人”。这样的雕塑已经在以往装饰、纪念等的内涵上增添了一项视觉功能――标识性。

对于中国的各大城市来说,传统文化与自身所处地域的环境、气候、人文等多元因素相结合,构成了独具区域特色的文化,进而在这种文化上衍生了自己的标识性雕塑,如:广州的五羊雕像,源自于当地流传已久的神话故事,善良的仙人骑五只仙羊降临这里,给人们带来五谷丰登。雕塑就很好的把握了故事中代表着吉祥的羊作为创作的对象,从而把当地传统文化以视觉的形式展现出来,不仅使城市增添一份古典文化气息,同时也使城市形象更加直观化,具有同样意义的还有澳门的妈祖雕像等。

结语

深入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及民间艺术,对中国现代的雕塑来说,并不是简单的塑造几个古人雕像或是模仿古代雕塑风格将之“复制”到现代来,真正意义上的继承和发扬是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性格,了解中国本土的哲学思想、处世之道,从本质上抓住属于自己民族的内涵,将其中延传数千年的精神提炼出来,以雕塑这种直观的视觉形式展现在人们眼前。同时,剪纸、泥人、脸谱、面具、皮影等民间艺术形式也为雕塑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雕塑作为一门具有创新意义的设计活动,将会有一个崭新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孙建军.中国民间美术[M],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8).

标签:

读图

X 关闭

X 关闭